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成報@放洋留學嬴在起跑線(2013-03-15)



近年香港的大學下流,研究院學額被大陸生攻陷,本科生畢業待遇差過中學生,港生尤如走進死胡同。有論者認為多建大學,就可以給多些年青人取得大學學位。但學位不等如知識,讀大學也不如整餅,越多大學是否等同社會整體得益,仍有很大差距。觀乎台灣在陳水扁主政時大力成立大學,幾年間由數十間急增到百多所,可後遺症是有大學無學生,有博士畢業變失業,後來台方要引入大陸生源,推博士後防失業。

而港式大學受納稅人巨額資助,不愁沒有資金,只怕政府不開學位,但此舉卻形成大學間的競爭減少,如果不斷增加需求,供應的質素不免下跌,最後學位貶值,文憑量化寬鬆,受害的是拿得文憑而無用的年青人。

曾俊華司長在財政預算出新招,效李鴻章晚清放洋,莫說培養出胡適、陳獨秀,翻譯幾本《天演論》大開國人眼界,開說德先生和賽先生推動民主科學。只要港青想到可以公費到大西洋校區大開眼界,什麼DSE、LSD通通無難度,重現「誓要去、入刀山」的游水來香港那代獅子山下堅靭精神。

港青尖子日後提著洋鬼子簽的沙紙,中產下流範式轉移成一路向西,M型社會變成長春藤同康橋邊的M記情調。就算大西洋高等學府孕育不到孫中山般救國情懷,或徐志摩的多愁善感,也肯定不用等待申請長生津。

香港人材凋零,急症室讓著不夠醫生,司法機構大呼人手不足,建築業界不夠專業人材,想提升英語教學又見教師不足,連保護樹木也說無人懂管。此招外判高等教育,即時將哈佛牛津變成香港人材培訓中心。港青眼界大開,比強迫坐困愁城,讀大煉鋼下的次等教育,更能化解跨代貧窮,不論貧富,能者取之,人人贏在起跑線。

107動力召集人 何民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