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蜜蜂的群體集性有很長的歷史,但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包括現時部分人,對蜂群的運作有一個很嚴重的誤解。這種普遍的誤解是相信蜂群的生態是由蜂后作領導,由上而下發施號令管理蜂群日常運作。蜂后大權在握管理蜂群的這種誤解,其實早就被自然學家的研究否定了。
那蜂群不是由蜂后下達指令,數以千計的蜂群又如何築巢?如何建立結構複雜的覓食隊伍?如何有條不紋地管理蜂窩裏蜂蠟生產和延續下一代?人們每當談論這蜂后的謬誤,都會有以上的問題。
群蜂無首亦能有序
人類觀察外在世界,有一種尋找領導結構的傾向,森林裏一定會有獅子大王,季候鳥應該需要有領袖帶飛。這種對領袖指揮的迷信使人類跌入了認知的誤區,忽略愈是複雜多變的結構組織,領袖的角色其實愈少,甚至沒有領袖統管的需要。
蜂群的運作就是沒有任何個體的領袖,蜂后在蜂群的任務和角色只不過是負責生產蜂卵。蜂群應該在哪裏築巢,哪些兵蜂負責什麼職務,如何分配蜂蜜,其實都是由蜂群集體經過不斷的訊息交換,共同決定最有利蜂群持續生活的方法。
一顆蜂窩都尚且不能由一隻蜂后下達命令管理,比蜂群複雜成千上萬倍的人類現代社會,卻有人仍然深信可以由上而下尋找領袖解決所有問題。
在香港,植根這種「找領袖」想法的人,筆者形容為一種技工思維,而持以技工思維當上特區政府要職,就成了港式技工施政。
技工是一種很值得敬重的工種,他們對處理的對象很熟悉,掌握技巧把破壞的部分維修妥當,並且不勝其煩重複又重複運用他們的伎倆。技工作為技工,當然稱職就可以貢獻社會。但如果政府施政以技工思維,則會禍患無窮,這個問題卻正在香港發生。
技工思維的世界觀是線性的、垂直的,維修冷氣的技工就是精專於冷氣機的各項零件,而不會考慮其他可能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冷氣機壞了,不一定要維修,換用風扇和開窗可能更加涼快。
技工思維禍患無窮
特區技工施政正顯示這線性思維,特首聲稱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卻反反覆覆跌入建樓和土地供應的圈子中。這種房屋不足就要增加土地的線性想法,忽略了房屋範疇以外的政策檢討,以協助紓解房屋問題背後的社會怨氣。
例如人們愈搬愈遠離市中心,政府可否發出更多邨巴牌照,開放紅色小巴經營區域,以靈活的交通網絡,減少居於偏遠地區人士的上落班交通時間,從而鼓勵市民搬往樓價較便宜的區域;而當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又可否修改建築物規限,容許更多開放式廚房,洗手間不一定要有窗戶,用以在蝸居增加些許生活空間。
日本的大城市都這方做得比我們優勝,甚至有子彈屋,Wi-Fi、微波爐一應俱全,但有商人想引入香港卻被官僚阻止。
由於技工對處理的對象熟悉,往往會高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車房技工就經常以為任何型號牌子的汽車也可以自己落手維修,而不願意尋找其他人幫助。
過分高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特區技工思維的另一問題。當大球場的草地比北韓的球場更慘不忍睹,特區高官就只會跑出來說資源不足,要求投放更多公帑,重複官僚管理的錯誤,而不會選擇放手,學習英國球會民營管理的世界級球場,在有效管理下綠草如茵,還會為球會帶來利潤。
特區政策唔識轉彎
同樣,當特區堆填區爆滿,石鼓洲建焚化爐要花150 億公帑,卻從不考慮民間機構如光大集團和青洲英泥的民間轉廢為能的方案,低成本處理廢物又可發電,甚至灰燼也可做英泥原材料。
技工過分相信對機器的熟悉,甚至會在犯錯時忽略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將錯誤的做法重複發生。特區政府近年施政也尤如技工維修機器,以為扭動螺絲批,就可以改變機器運作,機器還未回復正常,就再大力扭動螺絲批,愈扭愈大力,但其實解決問題關鍵根本不是要扭動螺絲批,機器卻已被扭壞。
好像樓市亂印花稅扭辣招,無助小市民上車,實施以來樓價有上無落, SSD 無效就BSD, BSD 無效就DSD,重複扭動,最終只是引爆地產代理和各行各業上萬人失業,經濟大衰退。要不是月初我們組織了2.3 萬人參加的苦主大遊行,技工政府還想再加推無法達致目標的措施。
蜂群裏從沒有蜂后領導,香港卻正由技工掌管。技工施政的成因和禍患,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但奉勸一句, 特首做技工, 香港遲早被扭爆。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107 動力召集人
何民傑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