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回應戴耀廷撐工潮公開信:罷工與民主何干(2013-04-23)


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網站知悉,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教授透過政治網站向罷工中的碼頭工人發出公開信,對發展中的工潮予以支持肯定。本來任何人都有評論時事的權利,也可任意支持或反對各種各類社會運動,但筆者早前發表的〈佔領中環須單一議題〉一文,就提出佔領中環能否突破現有民主運動的框框,關鍵在於要與其他政策議題完全割斷,純以爭取普選號召最多群眾參與。

佔領中環能否成為「核彈」級運動,很視乎參與人數的多寡。根據戴教授和其他發起人的解述,除了一萬名準備會坐牢的核心參加者,大眾市民都可以不同程度參與佔領中環,人數當然越多越好。

認同民主普選的市民,在各種政策取向上都有不同,要吸引不同取向的市民一起支持佔領中環,只有緊守單一議題,將運動從理論到執行都聚焦在民主普選之上,其他公共政策的好壞憂劣都要擱在一旁,才能發揮爭取普選的最大公約數。

當罷工轉到中環,戴教授在公開信中說:「工人今日來到,卻正好說明,政治不開放,會帶來市民生活上的不公義。」這是香港的民主派過去一貫的論述,將民主約化成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例如近年的七一遊行,除了爭取普選,還會加入其他不同的政策議題,究竟有多少參加者是完全認同所有議題?又有多少市民因只想爭取普選,但不認同其他議題而卻步於民主運動?

普選是現代普世人權,但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終極方案。就如香港人擁有言論自由這普世人權,但社會問題不會因為有言論自由而消失,反而因為人人可暢所欲言而對社會問題有更多取向。

壹傳媒大樓有海耶克和佛利民兩位自由主義思想家的紀念銅像,他們在理論上的共同好友卡爾波普,也是投資家索羅斯的師傅,對民主制度有更精妙的見解。他在《猜想與反駁》中通過八個命題闡明自由主義原則,其中第二道命題簡單而精確:「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的區別是:在民主政體下,可以不流血地推翻政府;在專制政體下則不可能。」

容許人民不流血地推翻不稱職的政府,是民主的最重要意義。無論是工潮裏爭取的工資多寡,還是過去民主運動附帶的政策議題,都不會因民主而一一解決,這是不動聽的事實。佔領中環要衝破香港民主運動的困局,必須堅守單一議題,才能凝聚最多的群眾,揭民主新頁。

何民傑
107動力召集人

沒有留言: